中醫資訊

【媒體報導】中醫巧治背痛

上背部疼痛是香港人常見的身體不適症狀,可說是十分常見的都市病,嚴重的背部疼痛可以大大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作為一名註冊中醫師,每次門診病人訴說背部疼痛時,我都需要對患者疼痛症狀進行全面的診症檢查和評估,才能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給予患者最符合病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幫助患者有效地減輕疼痛和恢復活動功能。 在本文中,我將從臨床常常出現背痛症狀、相關肌肉關節組織和治療方案等角度來探討背部疼痛。 背痛是一種症狀,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不良姿勢、肌肉過度緊張、脊柱問題、神經受損等。在診斷背痛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狀,往往先請患者自行描述疼痛和不適的具體部位。這是最關鍵也是臨床診症流程最容易停滯的環節,因為上背部捗及的範圍面積較大,由胸椎外至肩部、上至斜方肌近頸部,都是患者常常訴說的「背痛」。疼痛的位置對於確認診斷有重大影響。確定疼痛位置後,詢問疼痛症狀出現的次數及頻率,分辦新傷還是舊患。我較常以數字評分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來評估疼痛程度,以0到10來評估疼痛,「0」代表完全不痛,「10」代表最無法忍受的疼痛程度,由病患為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分數。1到3視為輕微疼痛、4到6為中度疼痛,7 以上則屬重度疼痛。然後問及第一次發病的時間,發病時有否跌仆損傷的歷史。在問診過程中,會問及既往的手術病史及有否慢性疾病。問診結合肢體檢查和特定試驗確立診斷。 因背痛而在門診中確診脊柱側彎十分常見,脊柱側彎是一種脊柱異常彎曲的狀況,它會導致背部疼痛、姿勢問題和其他健康問題。脊柱側彎會導致背部肌肉不平衡,某些肌肉過度活躍,某些肌肉則變弱。背部肌力不平衡常常導致疼痛和僵硬。此類患者的背痛症狀大多會出現遊走性疼痛的表現,即脊柱左右兩側竪脊肌不同時間輪番疼痛,左側疼痛後變右側疼痛;患者在治療床趴下時,往往中背呈現單側突起弓背腫脹的表現,但往往突起側不是疼痛最劇烈的痛點,反而是對側疼痛較劇烈。 另一種患者常常提及的「背痛」是左右兩側肩頸部斜方肌疼痛,通常是由於肌肉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發炎和痙攣,導致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此類型疼痛大多痛點固定,嚴重者可由痛點牽扯至頸部及頭部。亦有患者會自述疼痛是早上起床後突發出現。 治療方案我分為鬆解肌肉筋膜、活血止痛、手法復位,三部分。 觸診檢查時背部痛點附近的肌肉群會呈現緊繃狀態,拔火罐、走罐、刮痧、筋膜刀、射頻熱能筋膜刀、手法鬆解等都可以鬆解開肌肉的緊繃。我個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案為先用走罐儀沿着膀胱經、菱形肌、 斜方肌、小圓肌等位置移動吸罐來回推動,而使皮膚產生潮紅、充血、瘀血現象,通經活絡;在皮膚表面出現一定程度痧痕後,在痛點附近的肌肉群拔火罐,消除局部的腫脹,8-10分鐘起罐;起罐後,表層肌肉大多已呈現放鬆表現,患者的疼痛分數會下降數分,如果疼痛較強烈的患者,此時會針對竪脊肌手法鬆解,按壓痛點時患者會有明顯酸痛感。 肌肉放鬆後可以針對痛點活血止痛,針灸、艾灸、儀器治療(超聲波治療、擴散式衝擊波、聚焦式衝擊波)等都可以明顯下降疼痛分數。我個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案是針灸治療為主,再以儀器治療加強針灸療效。針灸取穴會以膀胱經、督脈、阿是穴為主,運針得氣,得氣時會產生酸、麻、重、脹等感覺,留針15-20分鐘;起針後按壓痛點,痛點較表淺者超聲波/擴散式衝擊波配合促進受傷軟組織消炎止痛,痛點較深層者聚焦式衝擊波配合。 手法復位是指對錯位的骨關節施以手法使其恢復正常體位。背痛大多針對胸椎附近施術,多以按法、板法為主,施術時可聽到復位彈響聲,我個人不過度追求復位彈響聲,手法到位則可。 在實際治療中,治療次數和頻率可能會因患者的病情和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次治療約30-60分鐘,完成1次治療後,患者疼痛症狀及疼痛分數往往已有一定減輕,活動度亦上升,3-5次治療為1次完整療程,持續時間約為4-6週或更長,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綜合來說,對於背部疼痛可以透過不同治療方案和方法來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個人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並持之以恆地進行治療和康復運動。除了本文提到的治療方案外,患者在家中也可以採取一些自我保健措施來緩解背部疼痛,例如: 如果背部劇烈疼痛持續或惡化,建議立即向專業醫療工作者尋救協助。預防背部疼痛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姿勢、定期鍛煉和避免過度負重。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可以顯著降低背部疼痛的風險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黃耀註冊中醫師至意中醫診所

【媒體報導】中醫巧治背痛 Read More »

【媒體報導】 香港人與涼茶

3月時筆者曾在有關濕邪的文章中提及香港人熱愛飲用涼茶。這次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涼茶和香港人的淵源。涼茶可以說是香港、廣東地區的一種具有功能性的流行特色飲品。基本上香港每個地區的大街小巷都一定可以找到一家涼茶鋪,多數是「前鋪、後工場」的格局,一碗碗涼茶放在店前,顧客可以坐在店內、或者站在店前飲用涼茶。店後則設有煲涼茶的廚房,涼茶煮好後,隨即倒進壺內保溫備用。香港現存歷史長久的涼茶「老字號」,家族經營為主,後代便根據祖輩具療效的家傳配方原方製作,或稍作加減製作,一代一代將煎煮涼茶的技術傳承至今。 香港屬於嶺南地區,自古多有瘴氣,氣候炎熱潮濕多雨,加上喜食肥甘厚膩煎炸食物,每當身體出現胃腸道疾病、上呼吸道疾病、喉嚨痛、面部痤瘡、口舌生瘡等病症時,人們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中藥學為基礎採集藥性寒涼、清熱生津、祛濕解毒的中藥,煎煮成各色各樣的湯劑飲用,這些湯劑統稱為「涼茶」。涼茶通常以植物類的中藥為材料,烹調前要浸泡及清洗乾淨藥材。有些藥材需要鹽浸、日曬、酒炒等工序處理。清洗乾淨後依次序把藥材放入爐中,熬煮之後要燜一段時間才可飲用。涼茶的成分因店鋪而異,各「家傳秘方」中的藥材分量無特定標準,其分量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可分為苦寒瀉熱、清熱袪濕及清熱潤燥等功效。筆者每次經過涼茶鋪都有所留意,最常見的涼茶往往是廿四味、五花茶和羅漢果茶。 廿四味 五花茶 羅漢果茶 針對機體的不同證型,選擇藥證相對應的涼茶飲用,可以緩解症狀,調理身體,促進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涼茶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飲用,並不能完全代替藥物治療。對於疾病導致的明顯不適,應向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師求診,不可自行使用涼茶代替藥物。 病案 初診,2021年12月9日。林男,30歲,工程師。患者常面部及口舌生瘡,故經常前往涼茶鋪購買廿四味服用。以往服用廿四味後往往能解決機體上的不適。但1個月前開始反覆口舌生瘡,服用廿四味無效,故前來求診。現口腔數處潰瘍,色微紅,疼痛輕微,進食時疼痛加重,眠差,神疲,納食差,口乾,形體消瘦,大便一日數次,質爛,小便量多。脈沉細數,舌紅無苔。 久服大苦大寒之品,脾胃虛弱,故見納食差,大便不成形;腎陰虧虛,虛火上浮,熏灼口舌,故見口腔潰爛;虛火內熾,故見眠差,神疲,口乾;脈沉細數,舌紅無苔乃陰虛火旺之象。故筆者當時以六味地黃丸合竹葉石膏湯加減作處方。一天1次,4服。 二診,2021年12月16日。服藥後,數處潰瘍逐漸消退,但仍有輕微疼痛感。故仍以前方思路作處方,保留方中滋陰扶陽的藥物,減輕甘淡性寒清熱的藥品及藥量。 從以上病案可見,涼茶主要適合受實熱症狀困擾的人飲用,例如經常感到身熱口渴、口臭、便秘、小便黃、舌紅苔黃等等。由於涼茶帶有藥性,不可以日日或常當茶水來飲用,否則過度服用苦寒清熱之品,會削弱人體的陽氣,令人變得虛弱,出現陽氣虧虛的症狀,例如惡寒、暈眩、神疲、小便頻密、五更泄瀉等症狀。另外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飲用;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鋂缺乏症(G-6-PD缺乏症)的人士要慎重飲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腎臟疾病患者不宜過量飲用,以免對腎臟造成負擔。 日常推薦服用的保健湯水 甘涼袪濕湯 材料:燈心花10g,生薏苡仁15g,炒薏苡仁15g,甘草10g 功效:袪濕除熱 做法:  所有材料放鍋中,加6至8 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報導來自 大公報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香港人與涼茶 Read More »

灣仔診所 | 灣仔中醫

【媒體報導】夏日飲食 宜忌與腸胃疾病

夏季屬陽氣最旺盛的季節,香港夏天氣溫炎熱,但商場大廈溫度往往「冰天雪地」,溫差極大。出門在外工作,每到午餐、晚餐,大家少不免一杯凍檸茶、凍奶茶在手消暑散熱。受到香港夏天的環境因素影響,熱邪容易侵襲人體,以及香港人外熱內寒的生活飲食習慣造成我們容易腸胃功能紊亂,脾胃疾病在夏季頻發,正確合理的夏日飲食宜忌在保持脾胃健康方面非常重要。脾胃乃後天之本,脾主升清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水谷。 因此,在夏季飲食中,從中醫角度筆者會建議以清淡、寒涼的食物為主,避免進食過於辛辣、油膩、燥熱的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羊肉、海鮮等。日常可以食用綠豆、苦瓜、黃瓜、西瓜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以及薏苡仁、荷葉、藕片等能清熱利濕的食材。同時需小心避免過量的冷飲和生冷食品。從營養角度,需考慮腸胃健康、營養均衡和食品安全。建議均衡攝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並適量增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宜選擇富含纖維的穀類食品、新鮮蔬果、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等,如豆類、青菜、水果、瘦肉,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同時,提倡適量飲水,防止脫水和腸胃不適。忌食過量、油膩和高熱量食品,以及有潛在食品安全隱患的街頭小吃和未經煮熟的食物,特別是冷盤食物。筆者夏天門診因進食冷盤食物中毒而導致腸胃炎而上門求診的病人多不勝數。很多病人誤以為把食物放進雪櫃冷藏,便可保證食物的安全性。細菌可依繁殖溫度分為低溫細菌、中溫細菌和高溫細菌三種。如果保存不當,冷盤上的低溫致病細菌大量繁殖,進食後同樣可以引發食物中毒。臨床食物中毒多見以腹痛、泄瀉等為主訴。 病案一 陳女,27歲;職業:幼兒園老師。 2023年7月3日就診。患者6月中旬時與友人進食火鍋及口水雞、蒜蓉拍青瓜等冷盤後嘔吐、腹部疼痛、腹瀉一日五至八次。曾至西醫診所求診,處方消炎藥、抗生素、止痛藥等。服藥後嘔吐及泄瀉症狀消失,腹部疼痛纏綿至今。現汗出如常,盜汗,眠差,易醒,多夢,口乾,納食差,腹部脹痛,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時緩解,進食辛辣油膩食物後腹部絞痛明顯加重,大便一日一次,質軟成形,小便清長。平素工作壓力大。脈浮數而滑;舌尖紅,舌淡,苔白,點刺舌。 證型:脾虛氣滯證 本病病機由於外邪從口入腹,損失脾胃,脾胃虛弱,脾虛氣滯,不通則痛所致,故見納食差,腹部脹痛。脈浮數而滑,可見患者已兼夾濕熱之象。筆者當時以健脾行氣,清熱利濕為主要治療思路,處方香砂六君子湯合麥芽、醋延胡索、六神曲、黃連、黃芩作加減。一天1次,4服。 發病時及時就醫固然重要,飲食上的宜忌與治療的配合亦至關重要。往往在處方藥物後,筆者都會提醒病人嚴戒口腹之慾,宜進清淡之食,禁食辛腥油辣之品,前者養脾胃以袪邪,後者敗脾胃而留邪。 人們在夏季保持腸胃健康。合理選擇食物,均衡攝入營養,並根據個體差異進行調節,有助於預防和緩解夏季常見的腸胃問題。 日常推薦服用的保健湯水 1.五爪龍山藥排骨湯 材料: 五爪龍五錢、山藥三錢、排骨一斤、生薑數片、大棗數枚 做法: 所有材料放鍋中,加6至8 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功效:健脾益氣 2.黨參薏苡仁豬骨湯 材料: 黨參五錢、薏苡仁五錢、豬骨一斤、生薑數片、大棗數枚 做法: 所有材料放鍋中,加6至8 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功效:健脾化濕 報導來自 大公報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夏日飲食 宜忌與腸胃疾病 Read More »

至意中醫診所 | 腰痛 | 嚴重腰痛徵象

【媒體報導】 嚴重腰痛徵象

回想剛考到醫師執照時期,當時筆者任職於香港島南區香港仔的社區診所。該區的人口以基層勞動人口為大多數。每天必定遇到因疼痛而求診的患者。腰部疼痛更是佔了當中的一大比例。 因外感、內傷或挫閃跌仆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於濡養,引起腰脊以及腰脊兩旁疼痛為主要症狀即可診斷為腰痛。臨床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等腰部病變皆以腰痛為主要症狀。如若維持腰椎平衡的肌力失衡,骨關節紊亂,椎間盤位移或退行性病變,造成力學改變,影響脊神經、馬尾神經可見腰痛伴坐骨神經痛的症狀體徵。 筆者臨床治療腰痛大多以針灸和正骨整脊復位為核心, 因應情況輔以拔罐、走罐、中藥外敷、筋膜槍、筋膜刀、超聲波治療儀、衝擊波治療儀等。針灸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運用針刺和艾灸治療疾病的臨床治療手段。醫師會根據病情定位取穴,決定針刺角度、深度、補瀉手法。針刺得氣時會產生酸、麻、重、脹等感覺。正骨整脊復位是泛指對錯位的骨關節施以手法使其恢復正常體位的手法,施術時不應追求復位彈響聲,手法到位則可。 中醫思維提倡「上工治未病」、「上醫醫未病之病」,在腰部出現明顯的疼痛前,身體早有先兆。如果自身職業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站坐姿勢轉換時自覺腰部緊張,甚至時有雙腿麻痹感,皆是腰部出現明顯疼痛前的警號。筆者大多建議患者注重日常生活時站姿、坐姿及彎腰提舉動作。建議按照職業安全健康局的正確人力提舉方法,避免向前彎腰加重脊柱負擔,人力提舉時養成屈膝蹲下,盡量保持腰直,利用大腿肌肉來提舉。站坐時轉身,絕不可只扭轉腰部,應移動整個身軀。同時每周安排運動時間,強化肌肉,減慢因歲月脊柱退化過程。 病案一 陳男,50歲;職業:工程師。 初診2022年2月9日。患者由2016年轉職至新公司後無明顯誘因下開始經常腰部疼痛,昨天晚上彎腰拾物後腰部疼痛劇烈。現腰部牽扯痛,疼痛分數為10分,前傾後仰左旋右旋加重,自覺腰部絞鎖感,晨起僵硬。服用西藥止痛藥無效。查體腰部肌肉緊張,竪脊肌為重,腰椎棘突偏歪,棘突和椎旁關節突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 筆者當時判斷此為急性腰扭傷,治療思路以止痛為主。雖然患者腰椎棘突偏歪,但由於是急性期,疼痛分數較高,不適宜正骨整脊復位。故先以火罐放鬆腰部肌肉群,然後施以溫針灸,取腰夾脊、委中、阿是穴為主,行瀉法。最後外敷中藥。 經治療後疼痛分數減至5分。 二診2022年2月12日。患者3天後自行覆診。現腰部牽扯痛為7分,後仰加重,無晨僵。 治療在初診治療方案上加以正骨整脊復位。在外敷中藥前施以腰骶側板法鬆解黏連的關節。 經治療段疼痛分數減至3分。 三診2022年2月19日。現腰部牽扯痛為3分。 治療固守二診方案。經治療後腰部疼痛消失。 四診2022年2月26日。現腰部牽扯痛為3分。 治療固守二診三診方案。經治療後腰部疼痛消失。 但由於工作及姿勢關系,患者2個月後再次因扭傷腰部而就診。 病案二 葉男,65歲;職業:地盤工人。 初診2023年1月14日。患者自述1年前曾扭傷腰臀部,當時自行敷藥停工休息數天後緩解。1月14日當天早上工作時搬運重物後自覺腰臀部刺痛,現腰臀部疼痛分數為8分,放射痛至右小腿腓腸肌處,低頭或彎腰時疼痛加重,行走時需借助外物。查體時,腰胝部及右側臀部疼痛測試陽性。 當時筆者以症狀及疼痛測試判斷此為梨狀肌綜合症。針灸腰部穴位腰夾脊、臀部穴位環跳穴、腿部穴位委中穴及阿是穴,行瀉法。環跳穴以0.35×75 針深刺得氣。腰夾脊、委中穴及阿是穴是以0.25x 40針刺至得氣。針灸後以筋膜槍放鬆筋膜及肌肉群,以超聲波治療儀及外敷中藥加強整體療效。 二診2023年2月4日。患者能自行步行進診所。現腰臀部疼痛分數減輕至5分,疼痛感覺仍延伸至右小腿部,低頭或彎腰時無加重。 治療固守初診方案。 三診2023年2月11日。現腰臀部疼痛分數減輕至2分,無放射痛。 治療固守初診二診方案,治後疼痛消失,患者身體康復。 保健食療 杜仲枸杞排骨湯 材料:杜仲30克、枸杞15克、排骨1斤、生薑數片、 大棗數枚 做法:所有材料放鍋中,加6至8 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巴戟天豬脊骨湯 材料:豬脊骨250克、巴戟天15克、陳皮10克、生薑3片 做法:所有材料放鍋中,加6至8 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報導來自 大公報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 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嚴重腰痛徵象 Read More »

至意中醫 | 灣仔 | 潮濕天氣 慎防濕邪

【媒體報導】 潮濕天氣 慎防濕邪

2023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如今正是乍暖還寒之時。四季的氣候變化,中醫以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來概括。春季的陽氣上升正在抑制冬季的寒涼之氣。正正由於氣候變化,時而潮濕多雨,一日內的溫差較大,加之外感風邪,故此時因患病而求診的病人往往較多,而最近門診中,多見外感風寒兼夾痰濕症狀的病人。 香港位於亞熱帶,非常潮濕。「濕氣重」可說是不少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字詞。門診時,亦常常聽到不同年齡層的病人在問診時提到自覺身體濕氣重,希望可以處方健脾化濕的藥物。 廿四味清熱解毒 寒濕不宜 曾聽過不少病人自述,每次覺得濕重,便馬上到涼茶舖服用一碗廿四味涼茶。廿四味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為主。如果是濕熱症狀,服用廿四味自然身心舒暢。但如果是寒濕或陽虛症狀,患者有機會服之無效,甚至服後身體不適。因溫差而出現在窗户、地板上的濕氣,肉眼可見,但身體內的症狀,如何區分是否和「濕氣重」有關? 其實,筆者每次聽到濕氣這兩個字時,都會和病人笑說,中醫四診合參辨證論治講的是「濕邪」而非濕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機體的消化功能依賴脾和胃的生理功能。 脾虛生濕 外因亦可致病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為主運化,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如果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或減退,則產生濕、痰、飲等病理性產品,這就是中醫理論中脾虛生濕的機制。除了內因,人們還可因外感風邪、風寒夾濕或風暑夾濕致病。臨床中常見如頭部沉重疼痛、四肢困重、腰背痠痛、食慾減輕、肢體浮腫、大便溏薄、舌胖苔白等等的症狀,都能提示有機會是機體「濕邪」為患。 臨床根據四診合參的結果辨證論治後,再施以治療手段,筆者多針藥同用,藥物化濕,針灸治療症狀。頭部沉重疼痛、四肢困重患者,多以薑活勝濕湯為主方加減;脾胃症狀則可選用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作主方加減。患者頭部、四肢、腰部疼痛,可選阿是穴針刺得氣;腰背痠痛可拔火罐或施以走罐手法。以上方法皆是筆者臨床常用的。 報導來至 大公報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 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潮濕天氣 慎防濕邪 Read More »

【媒體報導】 新春食滯 茶療助緩解不適

新正頭,正是和親朋戚友歡聚一堂的時候。香港人聚會,離不開聚餐,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熱量暴增。然而,過量進食易傷胃腸。此時,以中藥泡成茶飲,有助緩解因腸胃毛病引起的不適。   逢年過節,餐桌必離不開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馬蹄糕等賀年食品,寓意步步高升,快高長大,學業進步。這些賀年食品大多由糯米、片糖及豬油等製成,煎煮時大多切成一片片,在不經意間,大家極易過量進食。糕點可以溫養脾胃,但體虛脾弱者過食較易「食滯」。雖然歡樂時光十分重要,但亦應注意過量進食會增加腸胃負擔的隱憂。   腸胃疾病高發   筆者新年時往往淺嘗年糕、蘿蔔糕各一片,年糕含糖量在賀年糕點中為最多,卡路里最高;蘿蔔糕的卡路里約等於相同分量年糕的一半,但內含蘿蔔,蘿蔔辛涼宣散,和胃降氣,幫助消化,增強食慾。兩者各一,無「食滯」之憂,歡度佳節。   每逢節日過後,都是筆者遇到腸胃病變求診的高峰期,症狀多見腹脹、胃痛、腹痛、食慾不振、腹瀉等。患者多為成年人,但也不乏小兒及老年長者。   幼兒脾常不足,一旦乳食不知自制或家長片面追求高營養食品,過食肥甘厚膩之品,超過了小兒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能力,可損傷脾胃,導致小兒在新年節日時不同的腸胃病變。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老年人常有牙齒部分或全部缺失。隨着口部肌肉的消退萎縮,老年人的咀嚼力也有所下降,尤其在無牙者身上,表現得更明顯。口腔這些老化改變,影響了長者對於食物的研磨和潤滑功能,進而影響消化吸收,腸胃功能下降。過度進食後腹脹、便秘、腹瀉等,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   溫泡黃芪黨參   治療「食滯」,中醫重在健脾醒脾,調暢氣機。脾胃同居中焦,最易互相影響。胃病日久,累及脾臟,脾之陽氣受損,運化失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中焦升降失常,不得流通,故作「食滯」。當遇到「食滯」時,應在和胃降氣的同時,重視健脾益氣法的運用,市民可以自行將黃芪、黨參、柴胡、白朮等中藥,以滾水溫泡服用,以升清陽,降濁氣。脾胃虛寒者可另加乾薑、肉桂、吳茱萸等,以溫中祛寒。   脾以運為健,在組合食療時當注重調氣運脾,配合醒脾運脾法,選用砂仁、木香、厚朴、陳皮等芳香辛散藥。   以上提及到的黨參、乾薑、厚朴、木香等,在文獻研究當中,皆可見它們對上消化道有促動力作用。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和胃降氣法、健脾益氣法、醒脾運脾法,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則氣機通,中氣化源充足而「食滯」消。 引用 大公報 報導

【媒體報導】 新春食滯 茶療助緩解不適 Read More »

至意中醫 | 灣仔 |

【媒體報導】 冬日養生全面睇

中醫對於人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觀念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在將各種中醫養生和康復手段實踐運用的過程中,須因人、因地、因時,即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時令來選擇適宜的方法。 2022年香港自從踏入11月份,早起上班時已能夠感受到一絲絲冷意,間中亦有明顯降溫的情況。每年一到冬季,筆者臨床經常遇到以皮膚乾燥痕癢為主訴的患者。 病案一 黃女,27歲。職業:文員。 3年前從國外大學畢業回港後,每年冬季全身皮膚乾燥痕癢。現面部皮膚乾燥脫屑,四肢皮膚乾燥伴痕癢,雙腳腳後跟皮膚乾燥龜裂,汗出少,盜汗,眠差,口乾,納食可,大便2-3日1次,質硬,小便正常。脈細數,舌紅苔少。 本病案屬於中醫學的「燥症」,證型為陰虛火旺證。養陰清熱潤燥為主要治療原則,全身四肢需內服中藥調理,筆者多以百合固金湯或六味地黃丸為主方加減。面部則先以特製微針針刺,刺激臉部穴位,加強面部氣血循環。外敷以白术、白芨、白薇、白茯苓等製成的中藥面膜粉。4-5次完整治療可見明顯改善。 病案二 陳男,43歲。職業:保安。 1年前搬屋後,一年四季皮膚痕癢。現四肢皮膚乾燥龜裂增生伴痕癢,痕癢難耐,抓搔後皮膚紅腫疼痛,口苦口乾口臭,納差,大便秘結,小便正常。脈滑數,舌紅苔黃膩。 本病案為「燥症」的濕熱證。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筆者多以甘露消毒丹或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此類型患者需處方紫雲膏作潤膚外塗治療。保持肌膚濕潤可有效對抗燥症。 24節氣中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冬季的節氣。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為立冬。「立冬」是冬天的開始。冬季草木調零、昆蟲蟄伏、萬物閉藏,陽氣潛伏,陰氣極盛。順應四時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養生應順應閉藏之規律。養生當從精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五個方面著手。 精神調攝: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志若伏若匿」為冬季精神調攝的關鍵,意思是指在冬季人們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各自的思維意識活動及心理狀態,使其與機體、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平衡協調。生活上柴米油鹽等基本需求皆需金錢維持,香港人大多工作沉重,肝氣鬱結。立冬後正正臨近一年的終結,正可趁假期來臨好好放鬆協調。 飲食調理: 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佳時期,正正因為冬季萬物潛藏,人體的陰精、陽氣也趨於潛藏,此時合理進補可補益陰精陽氣,使其易於吸收而封藏於體內,強健體質,扶正固本。食物、藥材相結合,當以溫補為宜。「羊肉煲」、「薑母鴨」、「麻油雞」、「四物雞湯」等菜式在香港冬季亦是多見。但應根據個人實際狀態,有針對性地選擇食材,忌盲目進補。陽虛者應多服溫陽食品,如韭菜、羊肉、生薑等;陰虛者應多服滋陰之品,如銀耳、藕、鴨肉、阿膠等:氣虛者應多服人參、蓮肉、山藥、大棗等補氣之物。 起居調養: 冬季天氣寒冷,從冬至到大寒結束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時期,因此應採取防寒保暖的措施,及時增添被褥和衣服。天氣嚴寒時可佩戴圍巾、帽子、手套;「寒從足生」,對於陽虛下肢冰冷的人應著重腿部型腳部的保暖,應穿厚鞋襪,晚上睡覺前可用熱水加生薑泡腳。「頭為諸陽之會」,風寒之邪侵襲頭部,血管收縮,肌肉緊張,易引起頭痛。故也應重視頭頸部保暖,外出時宜戴帽子、圍巾以防頭頸部受寒。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冬季出行也要注意避免受涼而生病,或因不小心而跌傷致殘。冬季這三月,人們當重視「養藏」,早睡晚起,內守神氣。早睡養陽,晚起養陰,但晚起並非賴床而不起,是指應以太陽升起的時間為度。雖然11月立冬後天氣逐漸寒冷,但在陽光充足的時候亦可到戶外感受太陽,壯陽氣,溫經脈。 運動調養: 冬季應注意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物發做準備。「冬練三九」,可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法,例如不同室內運動,近年香港人大多選擇連鎖健身房運動,運動前應當一些熱身活動以防發生運動期間的跌仆損傷。適量運動可加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冬季氣候嚴寒,運動健身除了熱身,更應注意防寒保暖,衣著需根據當天天氣情況而定,戶外運動避免在大風和霧露天氣中鍛鍊身體。 防病保健 入冬以後,天氣寒冷,氣溫變化大,稍有不慎,機體極易受寒。室內室外溫差較大,當從室內到室外時可在大廈大堂中適應一下空氣溫度轉變再入屋。同時冬季空氣較其他季節乾燥,應當注意乾燥空氣可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在保持室內溫度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室內濕度。 引用 大公報 報導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冬日養生全面睇 Read More »

至意中醫 | 灣仔 | 莫風媚

【媒體報導】 秋冬養脾胃 防病菌入侵

香港正值夏令時節,出門在外汗流夾背,商場大廈冰天雪地,溫差極大。午餐晚餐時冷飲必不可少。種種環景因素及生活習慣造成現時香港的消化系統疾病頻發。 現代醫學中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指口腔、食道、胃、腸等消化道和肝、膽、胰線等內臟發生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健康的消化系統具有一定的防禦力,消化道黏膜遍布免疫組織、細胞和抗體,可以抵抗外來病菌的入侵。消化系統其中一項重要功能為攝取能量和吸收營養。營養不良往往可以降低免疫系統的防禦力,惡化病情;病情加重,腸胃吸收功能再度下降。消化系統疾病亦容易影響食欲,打亂消化和吸收的飲食習慣、增加排泄或改變代謝。一旦消化系統發生病變,機體十分容易陷入營養不良和免疫系統受損的惡性循環。患上消化系統疾病時,中醫先辦症論治, 再以處方、針灸、食療等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在中醫學中,消化系統系病主要對應脾胃疾病和肝膽疾病。脾主運化,主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中醫學對脾胃有『後天之本』的稱呼,意即身體五臟六腑皆依賴脾胃所養。臨床中的胃痛、痞滿、腹痛、嘔吐、泄瀉、便秘等皆屬於脾胃疾病。 麻子仁丸治療功能性便秘 病案一 初診,2022年7月25日。徐男,4歲。 自出生一直排便周期長,糞質硬結,排出艱難,時常因用力排便導致肛門出血。現汗出正常,無盜汗,眠可,納食可,進食後腹脹噯氣反胃,腹痛,大便3日1次,質硬帶血,小便正常。脈數,點刺舌。 診斷:便秘  證型:熱秘證 治法:瀉熱通便 二診,2022年8月7日。 服藥時大便1日1次,質軟成形。停藥數天後再次便秘而覆診。 現納食可,進食後腹脹噯氣反胃,腹痛,大便3日1次,質硬成形。脈數,點刺舌。 病案二 初診,2022年7月27日。馮女,46歲。職業:飲食業。 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開始大便秘結。現汗出多,盜汗,眠差,夢多,易怒,納食可,服西藥瀉藥後大便3-4日1次,質軟成形,小便正常。脈浮,舌淡,苔少。 LMP:19/7-21/7 量多色多鮮紅,少量血塊,無痛經。 診斷:絕經前後諸症 證型:陰虛火旺證 治法:滋陰清熱,潤腸通便 二診,2022年7月30日。 現汗出正常,無盜汗,眠差,多夢,納食可,腹部空痛,服藥後大便1日3次,質爛,小便正常。脈緩,舌淡,苔少。 三診,2022年8月3日。 現汗出正常,無盜汗,眠可,納食可,腹痛緩,服藥時大便1日2-3次,停藥後無大便,小便正常。脈浮弦,舌淡,苔薄白。 病案一中的徐男自嬰幼兒時期開始便秘,初診時以便秘為主訴,另有腹脹、噯氣、反胃、腹痛等伴隨症狀,但伴隨症狀皆在排便後自行緩解,加上舌脈診皆痛熱象,故筆者判斷此為便秘的熱秘證。瀉熱通便為主要治法,處方麻子仁丸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6服。二診時,患者家屬表示患者服藥時大便1日1次,排便順暢。但停藥數天後,患者便秘情況回覆,故前來診所覆診。 病案二中的馮女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開始身體不適,雖然患者以大便秘結為主訴前來應診,但考慮其歲數接近更年期,另有盜汗、不寐、易怒等伴隨症狀,故筆者判斷此為絕經前後諸症的陰虛火旺證。其便秘症狀是由於患者肝腎不足,天癸將竭,陰虛內熱,津傷液耗,腸失濡潤所致。滋陰清熱,潤腸通便為主要治法。處方麻子仁丸合增液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3服。二診時,患者表示服藥後大便1日3次,質爛,腹部時有空痛。但由於大便通暢,心情較為舒適。處方麻子仁丸合藿香正氣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3服。三診時,患者眠可,腹痛消失,但排便仍需服藥,故仍以麻子仁丸作主方加減。後來患者曾因腰痛再次就診,表示三診後便秘已減輕許多,不再影響日常生活。 病案一和病案二的病人皆因排便困難而求診。兩者年齡性別皆不相同,可見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功能性便秘并非單一群組好發。 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腸胃炎 病案三 初診,2022年8月13日。謝女,20歲。職業:診所助護。 3日前進食辛辣之品後腹瀉。現汗出少,無盜汗,眠差,易醒,四肢冰冷,納食差,腹痛,大便1日4-5次,色黃褐質稀伴臭味,小便量少。脈浮,舌淡,苔少,點刺舌。 LMP:22/7-26/7 量正常,色鮮紅,無血塊,無痛經。 診斷:腸胃炎,泄瀉 證型:濕熱瀉 治法:清熱利濕 病案三中的謝女因進食辛辣不潔之品,外邪從口入胃,侵襲機體,脾失健運,脾虛濕盛,鬱久化熱而致泄瀉。以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針灸中脘、天樞、關元、氣海、足三里。行瀉法,留針15分鐘。處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4服。患者兩日後致電診所表示服藥後第一日泄瀉減輕,第二日泄瀉已止,詢問是否需要把4服藥全服。 暴飲暴食、飢飽不定、食有偏嗜、營養不良、飲酒過度、情志失調等原因,均可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營養機體。臨床筆者大多建議脾虛患者重視夏季陽氣正旺之時養生調理。否則寒冬來臨時,外寒之邪侵襲機體,脾陽虧虛,溫煦乏力,運化失常,易見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則腹痛腹瀉,嚴重者更可見脾腎陽虛,五更腎泄,下肢冰冷。故建議自覺虛勞的患者及早接受醫師診治,或針灸、或服藥、或天灸強健體魄,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當重視食療之法,可以常服五爪龍山藥排骨湯。 材料: 五爪龍五錢、山藥三錢、排骨一斤、生薑數片、大棗數枚 做法:    所有材料放鍋中,加6至8 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功效:健脾益氣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秋冬養脾胃 防病菌入侵 Read More »

至意中醫 | 灣仔 | 中醫治喘證首要辨虛實

【媒體報導】 中醫治喘證首要辨虛實

呼吸系統疾病是現時香港的常見病及多發病。由於環境污染、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人口老化等因素,加上2019年發生至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上日漸增長,對公共衛生健康造成壓力。 天氣轉變,進入夏季,前來筆者診所求診的呼吸疾病患者人數明顯上升。當中以喘証為主訴的病人佔多數,亦有一定數量的咳嗽病人。喘即氣喘、喘息。喘証是指患者以呼吸困難,什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為臨床特征的病証。輕症患者僅表現為呼吸困難;重症患者稍動則喘息不已,什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喘証在中醫學是一個獨立的病症,可發生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當中,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 病案一 初診,2022年6月19日。陳男,46歲。職業:資訊科技界從業員。 7年前感冒過後一直氣喘、咳嗽至今。現日間經常氣喘、咳嗽,痰白質黏,需用力才能咳出痰,氣喘可喘致發出雞鳴音,夜間氣喘明顯加重致影響睡眠,精神尚可,納食可(生酮飲食為主),大便1日1次,質爛,小便正常。脈浮,舌淡,苔薄白。患者由於自覺久病體虛,故每天自行服用金匱腎氣丸,但效果不理想。 筆者當時認為雖患病7年,但患者就診時形體壯實,正當壯年,說話時聲高氣粗有力,病理產物痰白質黏,浮脈,應仍屬實証。判斷該病為喘証的痰濁阻肺証,以袪痰降逆,宣肺平喘為主要治法。處方:白芥子6g,紫蘇子15g,萊菔子15g,射干5g,麻黃10g,紫苑5g,款冬花5g,清半夏6g,五味子15g,生薑6g,大棗5g,杏仁8g。一天1次,早上服,4服。 二診,2022年6月23日。 服藥後氣喘、咳嗽次數明顯減少,痰白質黏仍難咳出,納食可,大便1日1之,質較初診時成形,小便正常。脈浮,舌淡,苔薄黃。 處方:白芥子6g,紫蘇子20g,萊菔子15g,款冬花 6g,黃芩3g,法半夏 6g、白果仁9g,杏仁3g,甘草3g,麻黃6g,桑白皮6g,五味子15g。一天1次,早上服,4服。 患者曾因腰痛再次就診,表示二診後氣喘、咳嗽已減輕許多,不再影響日常生活。中醫治療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喘証的辦証首當分清虛實,實喘者呼吸深長,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數有力;虛喘者呼吸短促,氣怯聲伍,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在每天服用金匱腎氣丸無效的基礎上,可以發覺補虛的治則對本病患者的療效不理想,加之患者就診時的表現和身體情況偏向實証。所以在初診及二診時,皆以化痰平喘為主要治療思路,初診時處方三子養親湯合射干麻黃湯加減,二診時處方三子養親湯合定喘湯加減。方証合一,故有一定療效。 病案二 初診,2022年6月16日。何女,83歲,退休人士。 2022年2月時曾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現久行易氣喘,久坐後雙腳腳掌輕微水腫伴疼痛,平躺睡覺時軀體右轉可引致氣喘,日間常頭暈自覺如坐車船,眠差,易醒,夜尿2-3次,汗出多,無盜汗,易惡寒,納食可,大便3-4日一次,糞質乾結,排出困難,小便正常。右脈浮數,左脈沉,舌紅,苔膩。BP:134/72  P:63 處方:麻黃9g,桂枝15g,白芍5g,乾薑3g,細辛3g,炙甘草5g,法半夏9g,五味子3g,黃耆22g,防風10g,羌活10g,獨活10g。另外處方少量麻子仁丸。一天1次,早上服,4服。 二診,2022年6月20日。 現久行氣喘消失,平躺睡覺時軀體右轉引致氣喘情況消失,頭暈減輕,久坐後雙腳水腫伴疼痛仍持續,眠差,易醒,夜尿2-3次,在服第二日藥後開始大便1日1次,質軟成形,小便正常。右脈浮數,左脈沉,舌紅,半邊苔膩,半邊無苔。 處方:麻黃10g,桂枝15g,黃耆22g,豬苓3g,澤瀉6g,白朮3g,茯苓6g,獨活6g,桑寄生3g,杜仲3g,牛膝3g,細辛3g,秦艽3g,白芍3g,生地黃3g,肉桂3g,防風3g,川芎3g, 人參3g,甘草3g,當歸3g。另外處方少量麻子仁丸。一天1次,早上服,4服。 三診,2022年7月6日。 患者自述二診服藥過後氣喘消失。但數日前無明顯誘因下開始回復氣喘。現久行及睡覺氣喘,無頭暈,坐後雙腳水腫伴疼痛,眠差,易醒,夜尿2-3次,納食可,大便1日一次,質軟成形,小便清長。右脈浮數,左脈沉,舌淡紅,苔薄白。 處方:桂枝11g,黃耆22g,紫蘇子4g,款冬花 6g,黃芩3g,法半夏 6g、白果仁9g,杏仁3g,甘草3g,麻黃6g,桑白皮6g,五味子15g,炙甘草10g,白芍10g。一天1次,早上服,5服。 從初診時患者的症狀中可見一共有5個健康問題,喘証、眩暈、水腫、不寐、便秘。患者以喘証為主訴,當時筆者判斷此為喘証的表寒里飲証,故以小青龍湯加減散寒化飲,另處方麻子仁丸潤腸通便。二診時病情減輕,但水腫仍然持續,故以五苓散加減作處方,當中保留前方小青龍湯的君藥(主藥)麻黃和桂枝宣通肺氣。三診和二診中間相隔大約半個月,二診後氣喘已消,但停藥10日後復發,故改以定喘湯加減對症下藥。 喘証的治療需分虛實。實喘治肺,袪邪利氣。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可補肺、健脾、養心,但尤重視補腎,腎為氣之根,納氣歸原,根本得固。日常生活當中,喘証病人應注重預防。平時避風寒,忌煙酒,調情志,進食清淡營養的食物,避免辛熱燥辣之品。加強自身體質,適量體能訓練。日常保健,可每天按壓合谷穴5-8次,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之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引用 大公報 報導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中醫治喘證首要辨虛實 Read More »

【媒體報導】 治療新冠肺炎 中醫祛濕透邪治初起

註冊中醫黃耀表示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從口鼻而入,通過呼吸道感染機體,屬於中醫「疫病」「溫疫」等範疇。臨床多見發熱、咳嗽、 口乾、口苦、周身酸痛、舌淡、舌邊有齒痕、苔膩、脈浮緊。 臨床曾以遙距醫療方式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方藥治療。 初診:2022年2月20日 謝小姐,67歲,家庭主婦。 2022年2月17日快速抗原測試陽性。 現發熱,不惡寒,無汗出,無盜汗,咳嗽,夜間咳嗽加重,痰多,色白, 伴口乾,眠差,易醒,睡時心怯,左側頭部脹痛,頭暈,腰背酸痛,疼痛分數為3分,納食差,口淡,口苦,大便乾結,需用力才能排出少量糞便,小便正常,舌淡苔白。 治法:袪寒除濕,清熱散邪 處方(濃縮中藥顆粒) 半夏瀉心湯6克,藿香正氣散6克,麻子仁丸4克,苦杏仁2克,桔梗2克,板藍根2克,白芍2克,五味子2克,白芥子2克,紫蘇子5克,萊菔子5克。一天分2次,飯後服,早晚服。2劑。 二診:2022年2月22日 現咳嗽加劇,夜間加重,咳嗽劇烈導致胸口疼痛,痰多,色白,咽癢,流涕,色白質稀,發熱頭痛消失,納食差,口淡,口苦,服藥後大便一日2-3次,質硬,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 治法: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處方(濃縮中藥顆粒) 小青龍湯18克,沙參麥冬湯10克,桔梗2克,紫菀2克,百部2克,烏梅2克,白芷2克,葛根2克,柴胡2克。一天分2次,飯後服,早晚服。4劑。 三診:2022年2月26日 2022年2月24日快速抗原測試陰性。 現咳嗽緩解,胸痛消失,咽癢,鼻塞流涕色白質黏稀夾雜,納食可,口苦,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 治法:宣肺散寒 處方(濃縮中藥顆粒) 桂枝3克,白芍3克,麻黃3克,乾薑2克,細辛1克,甘草2克,五味子3克,苦杏仁2克,廣藿香2克,石膏2克,辛夷2克,蒼耳子2克,薄荷2克,柴胡2克。一天分2次,飯後服,早晚服。4劑。 本病是由於患者感受時行疫毒而發,初診時以濕毒夾寒為主,外邪從口鼻而入,上犯肺衛,故見發熱、咳嗽、痰多、腰酸背痛;邪入中焦,濕郁化熱,故見納差、口乾、便秘。此時病機特點為「濕、熱、毒、寒」,雖治療以袪濕透邪為要點,但仍需緊扣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療核心,故以半夏瀉心湯合藿香正氣散為主方加減,寒熱平調,化濕理氣。 二診時發熱頭痛便秘等症狀消失,以咳嗽為主訴。寒濕阻肺,肺氣壅塞不得宣通,故見咳嗽劇烈、流涕、咽癢;寒濕鬱肺,氣不布津,凝聚為痰,故見痰多色白。二診以小青龍湯為主方加減,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另合沙參麥冬湯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三診時仍是以小青龍湯為主方加減,藥量較二診時輕,加入辛夷、蒼耳子、薄荷等宣通鼻竅的藥物。 從以上病案中可見中醫藥可減輕新冠肺炎所產生的發熱、咳嗽、肢體酸痛、便秘等症狀,有助控制病情進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外邪能否侵入機體發病,取決於人體正氣的盛衰及外邪的強弱。每當人體正氣不足,防禦功能衰退,或病邪的致病力超越了人體的防禦能力的情況下,導致發病。面對疫情,應重視預防,未病先防。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禁煙限酒,保證睡眠,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遠離傳染源;勤洗手,注意衛生清潔;室內通風;必要時通過中醫藥調節機體狀態,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 臨床可見新冠肺炎患者多出現發熱症狀,熱盛耗傷陰津,病後易出現肺胃陰虛的症狀表現。飲食上可適當加入健脾滋陰之品,如淮山藥、百合、蜂蜜等;或可頻服羅漢果茶潤肺。 羅漢果茶 材料:羅漢果1個,北杏仁12克,雪梨2個 以上諸味配6-8碗水,中火煎煮30分鐘便可。 功效:潤肺化痰,預防肺部疾病。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原文:http://www.takungpao.com.hk/231106/2022/0313/697972.html

【媒體報導】 治療新冠肺炎 中醫祛濕透邪治初起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