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wing518

足踝綜合治療 | 灣仔中醫

【媒體報導】足踝運動損傷 中醫綜合治療有法

前言最近正值四年一次的年度盛事-奧運會,香港人對於奧運會無比重視。除了是因為四年一次,機會難得,本身香港也有很多人熱愛運動,運動導致的扭挫傷及痛症也是門診工作的常見病種。 近年門診時常見的運動損傷大多集中於足踝部,例如足踝部的扭挫傷、足底筋膜炎等等,嚴重的足踝部損傷可以大大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作為一名註冊中醫師,每次門診病人訴說運動損傷時,我都需要對患者損傷部位進行全面的診症檢查和評估,才能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給予患者最符合病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幫助患者有效地減輕疼痛和恢復活動功能。 在本文中,我將從臨床較常見運動導致的足踝部疼痛症狀、相關肌肉關節組織和治療方案等角度來探討。 診斷 在診斷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狀,往往先請患者自行描述疼痛和不適的具體部位。疼痛是一種症狀,這是足踝部扭挫傷患者一定會提及的症狀。疼痛的位置對於確認診斷有重大影響。大多數患者會提及自身在行走、跑步、騎行單車、踢球等運動時不慎跌仆損傷,使足部過度內翻,而導致足踝部扭挫傷。確定疼痛位置為足踝部後,需詢問疼痛症狀出現的頻率,分辦嚴重程度。我較常以數字評分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來評估疼痛程度,以0到10來評估疼痛,「0」代表完全不痛,「10」代表最無法忍受的疼痛程度,由病患為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分數。1到3視為輕微疼痛、4到6為中度疼痛,7 以上則屬重度疼痛。在問診過程中,會問及既往的手術病史及有否慢性疾病。問診結合肢體檢查和特定試驗確立診斷。 足踝部的扭挫傷大多是內翻扭傷,是指踝關節在跖屈位時,足踝強力的內翻,導致外踝3組副韌帶受損。韌帶受損後,局部出血,組織液滲出,末梢神經受刺激,引起疼痛症狀及足踝部活動功能障礙。常見主訴為急性踝關節內翻扭傷病史,足踝部疼痛明顯,行走較困難,患側著地不適。肢體檢查時,患側足踝部活動度受限,屈伸、內翻活動功能障礙;患側外踝部明顯腫脹,外踝部按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出現明顯瘀血。此類病患需注意排除骨折和脫位,必要時需X-Ray檢查。 治療方案 此時治療目的為減輕疼痛,促進瘀血及組織液吸收,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恢復足踝關節活動度。 治療方案分為止痛、消炎、活血,三部分。 針對足踝部痛點進行針灸治療,針灸取穴會以阿是穴為主,運針得氣,得氣時會產生酸、麻、重、脹等感覺,留針15-20分鐘,留針時配以醫療級紅外線治療燈,透過遠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及擴張微血管,加強針灸療效。針灸後足踝部疼痛分數大多已有減輕,再以超聲波治療儀配合促進受傷軟組織消炎止痛。最後外敷中藥活血散瘀。醫囑患者未來數天自行冰敷患處。 以上提及的為急性的足踝部運動損傷,另一種足底筋膜炎為慢性長期的足踝部運動損傷。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後跟部延伸至腳趾間的筋膜,是足弓構造的主要結締組織,主要負責承受人體重量並吸收地面反作用力,能為人體產生很好的避震功能。而足底筋膜炎即是由於足部結構異常、退化、久行久站、體重過重等各種因素,使其筋膜發炎或退化的疾病,本病好發於經常過度慢跑、長跑、負重訓練的患者。 足底筋膜炎的症狀為足底後跟部疼痛,大多為刺痛感,早上起床下地時疼痛明顯,行走後緩解;常見負重、久企、久行後加重。 治療方案分為放鬆肌肉、減輕疼痛分數、消炎,三部分。 觸診檢查時患側小腿部肌肉群會呈現緊繃狀態,刮痧、筋膜刀、射頻熱能筋膜刀、手法鬆解等都可以鬆解開小腿部肌肉的緊繃。我個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案為先用刮痧、筋膜刀或者射頻熱能筋膜刀沿着腓腸肌、比目魚肌等位置來回推動,而使皮膚產生潮紅、充血現象,通經活絡;在皮膚表面出現一定程度痧痕後,在小腿部的肌肉進行手法鬆解,主要針對小腿部內側施術,消除局部的腫脹,在完成以上基本治療後,小腿部肌肉大多已呈現放鬆表現,患者的疼痛分數會有一定程度下降。 肌肉放鬆後可以針對痛點活血止痛,針灸可以明顯下降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分數。我個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案是針灸治療為主,再以儀器治療加強針灸療效。針灸取穴會以足底部阿是穴為主,同樣留針15-20分鐘,配以醫療級紅外線治療燈;起針後按壓痛點,疼痛分數較低者以超聲波/擴散式衝擊波配合促進受傷軟組織消炎止痛,疼痛分數較高者以聚焦式衝擊波配合消炎止痛。 在實際門診治療中,治療次數可能會因患者的病情和個人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次治療約30-60分鐘,完成1次治療後,患者疼痛症狀及疼痛分數往往已有一定減輕,活動度亦上升,3次治療為1次完整療程,持續時間約為1-2週或更長,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如果運動損傷後疼痛劇烈,建議立即向專業醫療工作者尋救協助。預防運動損傷的最佳方法是運動前做足熱身、保持良好的姿勢、定期鍛煉和避免過度負重。 黃耀註冊中醫師至意中醫診所

【媒體報導】足踝運動損傷 中醫綜合治療有法 Read More »

【媒體報導】中醫巧治背痛

上背部疼痛是香港人常見的身體不適症狀,可說是十分常見的都市病,嚴重的背部疼痛可以大大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作為一名註冊中醫師,每次門診病人訴說背部疼痛時,我都需要對患者疼痛症狀進行全面的診症檢查和評估,才能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給予患者最符合病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幫助患者有效地減輕疼痛和恢復活動功能。 在本文中,我將從臨床常常出現背痛症狀、相關肌肉關節組織和治療方案等角度來探討背部疼痛。 背痛是一種症狀,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不良姿勢、肌肉過度緊張、脊柱問題、神經受損等。在診斷背痛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狀,往往先請患者自行描述疼痛和不適的具體部位。這是最關鍵也是臨床診症流程最容易停滯的環節,因為上背部捗及的範圍面積較大,由胸椎外至肩部、上至斜方肌近頸部,都是患者常常訴說的「背痛」。疼痛的位置對於確認診斷有重大影響。確定疼痛位置後,詢問疼痛症狀出現的次數及頻率,分辦新傷還是舊患。我較常以數字評分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來評估疼痛程度,以0到10來評估疼痛,「0」代表完全不痛,「10」代表最無法忍受的疼痛程度,由病患為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分數。1到3視為輕微疼痛、4到6為中度疼痛,7 以上則屬重度疼痛。然後問及第一次發病的時間,發病時有否跌仆損傷的歷史。在問診過程中,會問及既往的手術病史及有否慢性疾病。問診結合肢體檢查和特定試驗確立診斷。 因背痛而在門診中確診脊柱側彎十分常見,脊柱側彎是一種脊柱異常彎曲的狀況,它會導致背部疼痛、姿勢問題和其他健康問題。脊柱側彎會導致背部肌肉不平衡,某些肌肉過度活躍,某些肌肉則變弱。背部肌力不平衡常常導致疼痛和僵硬。此類患者的背痛症狀大多會出現遊走性疼痛的表現,即脊柱左右兩側竪脊肌不同時間輪番疼痛,左側疼痛後變右側疼痛;患者在治療床趴下時,往往中背呈現單側突起弓背腫脹的表現,但往往突起側不是疼痛最劇烈的痛點,反而是對側疼痛較劇烈。 另一種患者常常提及的「背痛」是左右兩側肩頸部斜方肌疼痛,通常是由於肌肉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發炎和痙攣,導致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此類型疼痛大多痛點固定,嚴重者可由痛點牽扯至頸部及頭部。亦有患者會自述疼痛是早上起床後突發出現。 治療方案我分為鬆解肌肉筋膜、活血止痛、手法復位,三部分。 觸診檢查時背部痛點附近的肌肉群會呈現緊繃狀態,拔火罐、走罐、刮痧、筋膜刀、射頻熱能筋膜刀、手法鬆解等都可以鬆解開肌肉的緊繃。我個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案為先用走罐儀沿着膀胱經、菱形肌、 斜方肌、小圓肌等位置移動吸罐來回推動,而使皮膚產生潮紅、充血、瘀血現象,通經活絡;在皮膚表面出現一定程度痧痕後,在痛點附近的肌肉群拔火罐,消除局部的腫脹,8-10分鐘起罐;起罐後,表層肌肉大多已呈現放鬆表現,患者的疼痛分數會下降數分,如果疼痛較強烈的患者,此時會針對竪脊肌手法鬆解,按壓痛點時患者會有明顯酸痛感。 肌肉放鬆後可以針對痛點活血止痛,針灸、艾灸、儀器治療(超聲波治療、擴散式衝擊波、聚焦式衝擊波)等都可以明顯下降疼痛分數。我個人較常用的治療方案是針灸治療為主,再以儀器治療加強針灸療效。針灸取穴會以膀胱經、督脈、阿是穴為主,運針得氣,得氣時會產生酸、麻、重、脹等感覺,留針15-20分鐘;起針後按壓痛點,痛點較表淺者超聲波/擴散式衝擊波配合促進受傷軟組織消炎止痛,痛點較深層者聚焦式衝擊波配合。 手法復位是指對錯位的骨關節施以手法使其恢復正常體位。背痛大多針對胸椎附近施術,多以按法、板法為主,施術時可聽到復位彈響聲,我個人不過度追求復位彈響聲,手法到位則可。 在實際治療中,治療次數和頻率可能會因患者的病情和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次治療約30-60分鐘,完成1次治療後,患者疼痛症狀及疼痛分數往往已有一定減輕,活動度亦上升,3-5次治療為1次完整療程,持續時間約為4-6週或更長,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綜合來說,對於背部疼痛可以透過不同治療方案和方法來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個人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並持之以恆地進行治療和康復運動。除了本文提到的治療方案外,患者在家中也可以採取一些自我保健措施來緩解背部疼痛,例如: 如果背部劇烈疼痛持續或惡化,建議立即向專業醫療工作者尋救協助。預防背部疼痛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姿勢、定期鍛煉和避免過度負重。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可以顯著降低背部疼痛的風險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黃耀註冊中醫師至意中醫診所

【媒體報導】中醫巧治背痛 Read More »

至意中醫 | 灣仔 | 潮濕天氣 慎防濕邪

【媒體報導】 潮濕天氣 慎防濕邪

2023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如今正是乍暖還寒之時。四季的氣候變化,中醫以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來概括。春季的陽氣上升正在抑制冬季的寒涼之氣。正正由於氣候變化,時而潮濕多雨,一日內的溫差較大,加之外感風邪,故此時因患病而求診的病人往往較多,而最近門診中,多見外感風寒兼夾痰濕症狀的病人。 香港位於亞熱帶,非常潮濕。「濕氣重」可說是不少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字詞。門診時,亦常常聽到不同年齡層的病人在問診時提到自覺身體濕氣重,希望可以處方健脾化濕的藥物。 廿四味清熱解毒 寒濕不宜 曾聽過不少病人自述,每次覺得濕重,便馬上到涼茶舖服用一碗廿四味涼茶。廿四味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為主。如果是濕熱症狀,服用廿四味自然身心舒暢。但如果是寒濕或陽虛症狀,患者有機會服之無效,甚至服後身體不適。因溫差而出現在窗户、地板上的濕氣,肉眼可見,但身體內的症狀,如何區分是否和「濕氣重」有關? 其實,筆者每次聽到濕氣這兩個字時,都會和病人笑說,中醫四診合參辨證論治講的是「濕邪」而非濕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機體的消化功能依賴脾和胃的生理功能。 脾虛生濕 外因亦可致病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為主運化,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如果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或減退,則產生濕、痰、飲等病理性產品,這就是中醫理論中脾虛生濕的機制。除了內因,人們還可因外感風邪、風寒夾濕或風暑夾濕致病。臨床中常見如頭部沉重疼痛、四肢困重、腰背痠痛、食慾減輕、肢體浮腫、大便溏薄、舌胖苔白等等的症狀,都能提示有機會是機體「濕邪」為患。 臨床根據四診合參的結果辨證論治後,再施以治療手段,筆者多針藥同用,藥物化濕,針灸治療症狀。頭部沉重疼痛、四肢困重患者,多以薑活勝濕湯為主方加減;脾胃症狀則可選用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作主方加減。患者頭部、四肢、腰部疼痛,可選阿是穴針刺得氣;腰背痠痛可拔火罐或施以走罐手法。以上方法皆是筆者臨床常用的。 報導來至 大公報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 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

【媒體報導】 潮濕天氣 慎防濕邪 Read More »

【媒體報導】 新春食滯 茶療助緩解不適

新正頭,正是和親朋戚友歡聚一堂的時候。香港人聚會,離不開聚餐,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熱量暴增。然而,過量進食易傷胃腸。此時,以中藥泡成茶飲,有助緩解因腸胃毛病引起的不適。   逢年過節,餐桌必離不開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馬蹄糕等賀年食品,寓意步步高升,快高長大,學業進步。這些賀年食品大多由糯米、片糖及豬油等製成,煎煮時大多切成一片片,在不經意間,大家極易過量進食。糕點可以溫養脾胃,但體虛脾弱者過食較易「食滯」。雖然歡樂時光十分重要,但亦應注意過量進食會增加腸胃負擔的隱憂。   腸胃疾病高發   筆者新年時往往淺嘗年糕、蘿蔔糕各一片,年糕含糖量在賀年糕點中為最多,卡路里最高;蘿蔔糕的卡路里約等於相同分量年糕的一半,但內含蘿蔔,蘿蔔辛涼宣散,和胃降氣,幫助消化,增強食慾。兩者各一,無「食滯」之憂,歡度佳節。   每逢節日過後,都是筆者遇到腸胃病變求診的高峰期,症狀多見腹脹、胃痛、腹痛、食慾不振、腹瀉等。患者多為成年人,但也不乏小兒及老年長者。   幼兒脾常不足,一旦乳食不知自制或家長片面追求高營養食品,過食肥甘厚膩之品,超過了小兒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能力,可損傷脾胃,導致小兒在新年節日時不同的腸胃病變。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老年人常有牙齒部分或全部缺失。隨着口部肌肉的消退萎縮,老年人的咀嚼力也有所下降,尤其在無牙者身上,表現得更明顯。口腔這些老化改變,影響了長者對於食物的研磨和潤滑功能,進而影響消化吸收,腸胃功能下降。過度進食後腹脹、便秘、腹瀉等,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   溫泡黃芪黨參   治療「食滯」,中醫重在健脾醒脾,調暢氣機。脾胃同居中焦,最易互相影響。胃病日久,累及脾臟,脾之陽氣受損,運化失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中焦升降失常,不得流通,故作「食滯」。當遇到「食滯」時,應在和胃降氣的同時,重視健脾益氣法的運用,市民可以自行將黃芪、黨參、柴胡、白朮等中藥,以滾水溫泡服用,以升清陽,降濁氣。脾胃虛寒者可另加乾薑、肉桂、吳茱萸等,以溫中祛寒。   脾以運為健,在組合食療時當注重調氣運脾,配合醒脾運脾法,選用砂仁、木香、厚朴、陳皮等芳香辛散藥。   以上提及到的黨參、乾薑、厚朴、木香等,在文獻研究當中,皆可見它們對上消化道有促動力作用。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和胃降氣法、健脾益氣法、醒脾運脾法,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則氣機通,中氣化源充足而「食滯」消。 引用 大公報 報導

【媒體報導】 新春食滯 茶療助緩解不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