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意中醫 | 灣仔 |

【媒體報導】 冬日養生全面睇

中醫對於人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觀念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在將各種中醫養生和康復手段實踐運用的過程中,須因人、因地、因時,即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時令來選擇適宜的方法。

2022年香港自從踏入11月份,早起上班時已能夠感受到一絲絲冷意,間中亦有明顯降溫的情況。每年一到冬季,筆者臨床經常遇到以皮膚乾燥痕癢為主訴的患者。

病案一

黃女,27歲。職業:文員。

3年前從國外大學畢業回港後,每年冬季全身皮膚乾燥痕癢。現面部皮膚乾燥脫屑,四肢皮膚乾燥伴痕癢,雙腳腳後跟皮膚乾燥龜裂,汗出少,盜汗,眠差,口乾,納食可,大便2-3日1次,質硬,小便正常。脈細數,舌紅苔少。

本病案屬於中醫學的「燥症」,證型為陰虛火旺證。養陰清熱潤燥為主要治療原則,全身四肢需內服中藥調理,筆者多以百合固金湯或六味地黃丸為主方加減。面部則先以特製微針針刺,刺激臉部穴位,加強面部氣血循環。外敷以白术、白芨、白薇、白茯苓等製成的中藥面膜粉。4-5次完整治療可見明顯改善。

病案二

陳男,43歲。職業:保安。

1年前搬屋後,一年四季皮膚痕癢。現四肢皮膚乾燥龜裂增生伴痕癢,痕癢難耐,抓搔後皮膚紅腫疼痛,口苦口乾口臭,納差,大便秘結,小便正常。脈滑數,舌紅苔黃膩。

本病案為「燥症」的濕熱證。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筆者多以甘露消毒丹或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此類型患者需處方紫雲膏作潤膚外塗治療。保持肌膚濕潤可有效對抗燥症。

24節氣中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冬季的節氣。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為立冬。「立冬」是冬天的開始。冬季草木調零、昆蟲蟄伏、萬物閉藏,陽氣潛伏,陰氣極盛。順應四時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養生應順應閉藏之規律。養生當從精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五個方面著手。

精神調攝: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志若伏若匿」為冬季精神調攝的關鍵,意思是指在冬季人們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各自的思維意識活動及心理狀態,使其與機體、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平衡協調。生活上柴米油鹽等基本需求皆需金錢維持,香港人大多工作沉重,肝氣鬱結。立冬後正正臨近一年的終結,正可趁假期來臨好好放鬆協調。

飲食調理:

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佳時期,正正因為冬季萬物潛藏,人體的陰精、陽氣也趨於潛藏,此時合理進補可補益陰精陽氣,使其易於吸收而封藏於體內,強健體質,扶正固本。食物、藥材相結合,當以溫補為宜。「羊肉煲」、「薑母鴨」、「麻油雞」、「四物雞湯」等菜式在香港冬季亦是多見。但應根據個人實際狀態,有針對性地選擇食材,忌盲目進補。陽虛者應多服溫陽食品,如韭菜、羊肉、生薑等;陰虛者應多服滋陰之品,如銀耳、藕、鴨肉、阿膠等:氣虛者應多服人參、蓮肉、山藥、大棗等補氣之物。

起居調養:

冬季天氣寒冷,從冬至到大寒結束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時期,因此應採取防寒保暖的措施,及時增添被褥和衣服。天氣嚴寒時可佩戴圍巾、帽子、手套;「寒從足生」,對於陽虛下肢冰冷的人應著重腿部型腳部的保暖,應穿厚鞋襪,晚上睡覺前可用熱水加生薑泡腳。「頭為諸陽之會」,風寒之邪侵襲頭部,血管收縮,肌肉緊張,易引起頭痛。故也應重視頭頸部保暖,外出時宜戴帽子、圍巾以防頭頸部受寒。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冬季出行也要注意避免受涼而生病,或因不小心而跌傷致殘。冬季這三月,人們當重視「養藏」,早睡晚起,內守神氣。早睡養陽,晚起養陰,但晚起並非賴床而不起,是指應以太陽升起的時間為度。雖然11月立冬後天氣逐漸寒冷,但在陽光充足的時候亦可到戶外感受太陽,壯陽氣,溫經脈。

運動調養:

冬季應注意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物發做準備。「冬練三九」,可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法,例如不同室內運動,近年香港人大多選擇連鎖健身房運動,運動前應當一些熱身活動以防發生運動期間的跌仆損傷。適量運動可加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冬季氣候嚴寒,運動健身除了熱身,更應注意防寒保暖,衣著需根據當天天氣情況而定,戶外運動避免在大風和霧露天氣中鍛鍊身體。

防病保健

入冬以後,天氣寒冷,氣溫變化大,稍有不慎,機體極易受寒。室內室外溫差較大,當從室內到室外時可在大廈大堂中適應一下空氣溫度轉變再入屋。同時冬季空氣較其他季節乾燥,應當注意乾燥空氣可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在保持室內溫度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室內濕度。

引用 大公報 報導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
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