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意中醫 | 灣仔 | 腹痛

【媒體報導】 中醫調治痛經首辨虛實

婦女一生大約有三十五年持續月經來潮。“痛經”為最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既是病名,又是症狀。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墜脹,或痛引腰骶,什則劇痛昏厥者。可伴有腹瀉、嘔吐、腰痛、頭痛、乳房脹痛等多種伴隨症狀。

痛經分為 原發性痛經 和 繼發性痛經 兩類。

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以年青婦女較為多見。臨床上原發性痛經佔痛經病人90%以上。內分泌失調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攣縮,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為 原發性痛經 的病因。

繼發性痛經, 多見於盆腔炎、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盆腔炎的疼痛為持續性,活動及房事後加重。伴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陰道分泌物增多、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子宮腺肌病的疼痛為逐漸加重的進行性痛經,疼痛位於下腹部正中,常於經前1周開始,痛至月經完結。伴有經量過多、經期延長。但少數確診患者無以上典型症狀。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疼痛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疼痛位於下腹、腰骶部及盆腔中部,疼痛可放射至會陰部、肛門及大腿,持續整個經期。但少數確診患者無以上典型症狀。

痛經發病往往由於內傷七情,起居不慎或外感六淫等不同病因所引起,并與機體經期、經期前後特殊的生理內環境相結合。首先當分辨痛經的屬性。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以及疼痛程度,結合月經期、量、色、質及伴有症狀、舌脈象,辦其寒、熱、虛、實。

中醫歷代醫家對於疼痛皆從”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著手,痛經亦離不開這兩點。

痛在經前、經期多屬實;痛在經後多屬虛。

臨床症見刺痛、脹痛、重痛、絞痛、固定痛等,皆屬不通則痛。

臨床症見隱痛、空痛、痛而喜按者皆屬不榮則痛。

月經期調經止痛以治標;平時辨証求因以治本。結合機體情況,或調肝、或益腎、或扶脾,或行氣,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熱,補虛瀉實,氣順血和,沖任流通,經血暢行則痛經可愈。

個人臨床治療痛經時多以針灸、推拿、方藥作綜合治療。

治標

針灸

取穴:中極、關元、血海、地機、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取0.25x40mm 毫針刺,實証行瀉法;虛証行補法,寒凝胞中加艾灸

推拿

手法治療放鬆腹部及腰部緊張的肌肉群

治本

香港人工作繁忙,加之飲食大多以肥甘厚膩、生冷黏滑之品為主。故臨床痛經患者多見氣滯血瘀証及陽虛內寒証。

氣滯血瘀証

症狀:經行疼痛,脹痛或刺痛,拒按,量少,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淨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行氣活血,調經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五靈脂、牡丹皮、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枳殼)

陽虛內寒証

症狀:經行疼痛,冷痛,得熱痛減,量少,色黯淡,苔白潤,脈沉。

治法:溫經暖宮,調經止痛

方藥:溫經湯加減(吳茱萸、當歸、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

痛經患者需保持足夠的休息和睡眠;規律而適度的鍛鍊;注意衛生,行經時不宜游泳、涉水;防止機體受涼,避免進食寒涼生冷、刺激性的食物。

以上資訊由 至意中醫 提供
香港註冊中醫 黃耀